第十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得有声有色,12月4日还举办了一个公开的专题论坛,叫《艺术与市场》,因为时间关系,有些问题尚未能开展,在此再东拉西扯一番。
投资于艺术市场是可以获利的,这个并非神话。马克思说过(大意)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已足以令人疯狂,艺术增值带来的利润却是以十倍百倍论的。一般人对艺术市场这个门槛依然心怀疑虑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门道太多,水太深,比玩股票难度大得多,它似乎注定了是少数人的市场。
岭南人务实求稳,钱未放进荷包之前,算不得是钱的。确实,一张名画,尚不及一条纸巾生产线来得实在。而慢慢地,看到还真有人大赚,不觉也动了心,也想知个究竟。
我这就来说说:
自我定位
首先,在购买一件艺术品之前,你首先要来一番自我定位,也就是购买目的一定要明确。
市场买家分三类:
一是情感型,纯以适合个人口味好恶为宗旨,这类朋友最爽,买画纯属消费,也不劳我来罗嗦;
二是理智型,纯以投资获利为入市目的,可以对作品并无感情,甚至作品到手,即束之高阁坐待暴利的亦有人在,如张五常教授,而张教授投资于艺术是不需行家指导的:他本身也懂画,熟行情,更是世界级经济学家;
第三类买家介乎于感情与理智之间,当今中国艺术市场上这类朋友占绝大多数:艺术品,最好是既赏己心悦己目,又能保值、甚至大赚一笔。有人批评中国艺术市场尚不成熟,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资金总是围绕着少数名家来来去去,与此有关;许多艺术家为了迎合这类买家而降低自身的学术标准,与此有关;长远来看,艺术品价格的增值空间狭窄,亦与此有关。
初涉市场的朋友,你究竟属于哪一类?
行情
价格大致决定于品质、品牌与行情三方面,名家作品,多为天文数字,而那些初有名气、具备潜力却又未大热的新进艺术家,乃是市场的最佳切入点。要“淘”到这种“好货”,你至少需要有两个条件:1 对艺术思潮走向的敏感,对艺术史的了解;2 对你的收藏对象于某一艺术思潮是否具备代表性有相当的认识和信心,对该作品、该作者有一定的研究。
在艺术市场有如下几个增值要素可供参考:
需求量: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引起了社会关注,名望便形成,需求便产生,越早察觉需求的形成,投资就越成功。
生产量:艺术家的生产能力过大,对市场来说殊非好事,艺术家过世也就意味着产量的终结,升值机会往往随之而来;健在而产量很低、质量很好的作者,一般来说都不会使你失望。
存世量:越少越好。
风险与避开风险
世上没有不存在风险的投资。
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有点不同,一般来说,价值总是上升的。其他市场如股票、房地产那种在峰线上急剧下挫的情况极少出现—企业的业绩下降、倒闭是可怕的,艺术家作为投资对象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风险在哪里呢?
首先是诚信,这是目前中国商场的死穴,也是目前艺术市场的死穴。泡沫式的炒作、以次充好、甚至膺品行货假货横行,怎么看怎么叫人不放心。
另一方面是收藏人的问题:完全没有审美眼光的人是不存在的,成功而有钱,对自己的眼光的也就比常人多了百倍自信,表现得很有主见、其实没有主见,受挫于艺术市场的原因也往往在此,隔行如隔山这句老话,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投资是一门专业的学问,耐心、沉稳、沙里淘金,只有尊重金钱,金钱才会眷顾你。
若不锁定于某类、某人、某阶段,随便玩玩,没有明确的收藏投资方向,东一榔头西一锹,怎么可能不损手烂脚?
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你应该静心做一些功课,摸索市场规律,研究收藏对象;
如果没有时间,那么你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这个社会,单枪匹马打天下已经是没人相信的神话。
鉴赏·动态
这个题目甚大,是这篇短文所不能解决的,抽一点来说:动态的审美。
以前的审美标准几乎是恒定的,有一条纵向的技术标准在,而今日之社会,乃是动态社会,审美同样变成动态。毕加索与达芬奇在技术上如何比较?关山月一幅二三十万,陈逸飞一幅四五百万又是如何量化的?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又为什么值一千多万?如果抽脱了社会背景、审美思潮这些因素根本无法解释,相比之下,以前的世家子弟凭笔力墨色、纸质印油鉴知真伪从而判断画价,倒是显得简单多了,如今的鉴赏学,更接近于社会学史学,涉猎面更广。一种概念或标准只能在某个时段、某个框架里产生作用,信然。
这些繁复的问题,也需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画廊·画家·收藏者
画廊不是找个地方挂起画来就叫画廊,它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行业,它是艺术商业,本身更是一种商业艺术。
画廊与收藏者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卖与买的关系,买卖关系本质上是对抗的,而艺术市场的买卖双方,是共生、双赢(或双败)的关系。一个专业的画廊必须如此。如果一个画商能对客人说出这样的话:不,这幅画不适合您,请慎重。那么这个画商不简单。
这是一个少数人的市场,诚信乃是所有买卖行为的前提。
能否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是一个画商能力的表现,打算盘,哪个生意人不会?
画家除了画好他的画,什么都不应该做,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与其让画家胡乱钻营,不如让画廊认真地为他经营,王婆的瓜在王婆说来永远是最甜的,水分也是最充足的。
收藏者眼中的画家是什么?圣人、魔术师?还是卖艺耍把式的?都不是,都是平常人,都应该有平常心。画家与观赏者缺乏彼此的对话沟通,咫尺天涯,画廊应该成为渠道。
还有一点,谁不想撇开画廊,省下支付中介的那一部分?私下交易多好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皆大欢喜是不是?是的,以前拿画更省,帮弄个煤气供应卡、送点水果也就成了。但是,画在你手里,那画的质量怎么样可是画家说了算。撇开画廊的私下直接交易,长远来看并无好处,对买家如此,对画家也如此。
企业收藏
企业收藏在国外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它属于理智性的收藏。可以这样说,这一市场力量一天未能启动,便不足以谈论真正的艺术市场。它的启动,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西方国家促进艺术繁荣发展的手段,除了专项拨款,更多的是通过市场手段,比如,企业购买艺术品,能够得到一定比例的税务豁免。
二,价值的认定,财产的认定。中国还没有可以认定艺术品价值的权威机构,艺术品也还无法作为一种被认可的财产具备抵押资格。
这两点是企业购买艺术品的根本障碍,市场经济时代,关乎国计,非关情操、品味这些枝节,也非某方呼吁而能解决,其中关窍,更非这篇小文所能道尽。
发表评论
请登录